2007年7月23日 星期一

托爾斯泰



 19世紀時,俄國曾出現一批優秀的作家,其中一顆明星便是利奧.托爾斯泰 ( Leo Tols-toy, 1828~1910)。

  利奧.托爾斯泰是俄國大文豪,他的作品獨特之處,便是具有強烈的基督信仰精神,這特質要歸功於他生長的家庭所營造出來的氣氛,以致深深影響了他成年後的創作。托爾斯泰出生在俄國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,他的家族里有仁愛寬容的傳統,從童年開始他便受到這種傳統的薰陶,後來也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以基督教的博愛寬恕為核心的“托爾斯泰主義”。

  16歲時,托爾斯泰就讀卡山大學,後來因不能適應學校的教育而告退學,回到家里開始寫作。1853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,獲得許多寶貴的戰爭題材。1855年回到家里,深感俄羅斯 民族的危機、社會的悲慘生活,因而萌發人道主義的種子。

  從青年時代開始,托爾斯泰便很努力地探索人生真諦和宗教問題。他認為基督教信仰是可以給予塵世幸福的實在的宗教,盼望可以藉著宗教有意識地促進人類的團結。這個支撐他的基本思想,也一一體現在他的創作中。

  托爾斯泰次1862年結婚,婚後寫下名著《安娜.卡列妮娜》、《復活》、《戰爭與和平》等。其作品中的人物,都曾苦苦探索人生的意義,最後都在基督教仁慈、博愛、寬恕的教義中找到答案。

  托爾斯泰認為,人生的意義、人類生活的真諦,是以愛心待人,不僅愛自己的親人朋友,而且要愛一切的人,包括寬恕和愛自己的敵人。對托爾斯泰來說,探索生命的目的,不止是為了解決人生意義的問題,而是要消除人間的罪惡,並且不是以暴力的方式來消除罪惡,
因為他認為不能以暴制暴,暴力只能增加罪惡。托爾斯泰認為,這思想早在《福音書》中已闡明了。為了更好地宣揚他的宗教思想,
他親自編譯了《四福音書彙編》和《福音書簡述》兩書,還寫了許多的文章。

除了長篇小說,托爾斯泰也創作了許多精彩的短篇,其中他的短篇集里便收集了《有愛的地方就有神》、《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?》、《邪不勝正》、《傻子伊凡》等文章。這些文章都帶著濃厚的福音信息,卻同時不失文學性。譬如托爾斯泰就曾藉《有愛的地方就有神》故事,
寫一個關心自己靈魂的人,馬丁。有一天馬丁讀了〈路加福音〉,聽到基督說第二天要來,便在第二天一直注意街上,想接待基督,但最終沒見到基督,倒是接待了一個凍壞了的鏟雪老人、一個窮婦人和一個挨打的小孩。夜里他正納悶為何基督沒來,翻開《聖經》,讀到〈馬太福音〉第 25章,耶穌說:“因為我餓了,你們給我吃。渴了,你們給我喝。我作客旅,你們給我住。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,便是作在我身上了。”這才明白,基督確實來過,而他也確實接待了基督。

  托爾斯泰的作品,像這類帶有福音信息的很多,但在文學藝術化的包裝下,卻完全沒有說教形式,以致他的作品令人難忘,同時亦帶著感染人心的力量。在他的作家聲譽如日中天中時,他的生活卻起了神秘的變化。他和農民共命運,穿農民的衣服,做農民做的工作。他放棄了貴族名銜、財富和所有的著作版權,把田地分給他的妻子和 9個兒女。

沒有留言: